太平洋健康网:99热久久是有精品首页-调查:“笔枪”风靡校园存隐患,平台应为手工教学视频设红线

漫画/高岳
“用中性笔组装AWM-狙击步枪,90%超高仿真度,可发射,在学校就能做。”《法治日报》记者近日在某社交平台展示的视频里看到,3支普通的中性笔被拆解成笔杆、弹簧、笔芯、笔帽等零部件,在博主的重新组装下,不多时,一把迷你“笔枪”便完成了。
记者在某短视频平台以“用中性笔做一把枪”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搜索结果里热度最高的视频点赞量高达40多万,评论过万条。值得注意的是,部分自称教程的视频在标题、简介中特意标明“在学校就能做”,还有的视频声称这是“好玩不伤人”的文具改造。
然而,“笔枪”若使用不当,则存在一定的危险性。根据公开信息,已经发生过男孩自制笔芯弹射穿自己眼角膜的案例,还发生过男孩手掌被同学“笔枪”弹射插入笔尖的事故。
记者就此展开调查。
取材容易制作方便
未成年人跟风效仿
“怪不得我看见我儿子没事就拆笔,好好的笔让他拆得到处都是”;
“孩子买笔,都是一盒一盒地买,家里到处是笔芯和管身,都是分离的”;
“把孩子们教会,去学校都不用上课了,天天‘开枪战’”……
记者注意到,在此类视频的评论区,不少网友表示自己的孩子存在模仿视频的行为,并对孩子们跟风制作“笔枪”表达了担忧。
根据用中性笔组装“笔枪”的视频教程,原材料的获取轻而易举,全程只需用3支中性笔,再无其他零部件。据了解,这类中性笔是中小学生常用的书写工具,中小学校附近的小卖铺、文具店均可买到,平均售价2元一支,在电商平台购买则更便宜。
记者发现,用中性笔改装“笔枪”的教程视频此前早已出现,只是视频里的“笔枪”外形上不如近期流行的精致,但核心逻辑都是以文具为材料制作可发射型“笔枪”。在社交平台上甚至出现了××军工的视频标签,里面是用中性笔、圆规改装“笔枪”、十字弩等各式教程。
有网友认为,取材容易、制作方便,是这种“DIY武器”在未成年人中流行的重要原因,甚至有评论戏称“在家成功率1%,在学校成功率100%”。
记者在采访中也验证了这种说法。
在浙江绍兴上初一的学生李琪(化名)说:“我们班的男生天天玩这个,班主任都快被气炸了。”她所在的班里,比较调皮的几个男生经常下课后拿着“笔枪”互相射击玩耍,她之前还疑惑他们怎么突然玩这个,放假时在网上偶然刷到视频才明白他们从哪儿学的。
北京某小学四年级学生郭同学告诉记者,她前座的男生时常弹射这些自制“笔枪”,“我特别警告过他,不许拿这种‘笔枪’对着我,否则我就告诉老师。”
在浙江舟山某小学担任六年级数学老师兼班主任的王洋(化名)告诉记者,目前,她带的班级里就有男生“迷上”了用中性笔组装“笔枪”。
她非常担忧:“因为弹簧的力量不小,所以笔芯会被射出很远,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作为老师,肯定是会引导他们不要在教室里玩这种玩具,但他们只顾好玩,不会考虑安全问题。”
上海某小学李老师对此深有同感,自己班上有两三个比较调皮的男生学习网上的视频制作“笔枪”,看着就挺危险,这种“笔枪”不应该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玩的。
射程可达两米左右
可轻易击倒塑料瓶
中性笔组装“笔枪”的杀伤力究竟如何?
在某教程视频中,博主展示“笔枪”成品,通常会将笔芯作为“子弹”,十厘米左右的亚克力摆件当靶子,发射之后,隔着几十厘米的距离,亚克力摆件被轻易击倒。在某短视频平台的一条高赞视频里,博主将十罐饮料垒成小型金字塔状,用“笔枪”发射的“子弹”可以让最底下的饮料罐移位,小型金字塔随即倒塌。
记者购买3支中性笔按照视频教程将其组装成一支“笔枪”,经过测试,射程在2米左右,发射的笔芯可以轻易击倒一个空矿泉水瓶。
来自安徽淮南某学校的教师徐芳说,去年,在学校一间教室内,一名男生用自制的“笔枪”射出一根串糖葫芦用的竹签,径直穿透了同学的作业本。事发后,她收缴了这个“神器”。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笔枪”肯定不能算枪支弹药或非法改装,但不可否认的是,如果孩子用它来发射一些比较尖锐的物品,还是很危险的。
不少受访家长认为,此类用中性笔改装“笔枪”的视频不宜在社交平台上传播,平台应加大监管力度。
“这种类型视频引导很多孩子制作有伤害性的玩具,危险系数非常高。我们并不是要扼杀孩子的创造力,只是安全要始终摆在第一位。”来自广东中山的尹先生说,他的小儿子在网上看到这类视频后,不吸取教训,也养成了拆装文具的不良习惯。
还有受访家长向记者表示:“有些视频标题强调在学校就能做,没考虑这东西有安全隐患?这种视频怎么通过审核的?为什么没有及时下架?”
中小学生热衷改装
看着好玩实则危险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注意到,热衷于用文具改装“笔枪”的多数为中小学生,家长与老师对这种危险的告诫其实从未松懈,但却难以遏制其在校园内的风行。
江西南昌的张女士是一名五年级小学生的母亲。近日,她在整理孩子文具时,无意中发现很多支中性笔已被拆解散架,起初她并未太在意,后来才知道原来中性笔可以被改装成弹射“笔枪”。经过询问,她才知道孩子是从相关视频教程里学来的,并且这种“笔枪”在男孩子间十分流行。
“我问孩子这个东西射到身上会不会很痛,尤其是夏天,皮肤裸露在外,他说班上有孩子在近距离弹射时,脸部皮肤都被戳破了。我觉得这实在太危险了,万一伤到眼睛就完了。”张女士得知事情的来龙去脉后,严厉禁止孩子再用中性笔组装“笔枪”,同时立即向任课老师反映。老师随后特意在家长群发文提醒,在班级组织学生观看科普这类“笔枪”危害的视频,“但还是有孩子偷偷弄,因为取材太容易了。”
实际上,由“笔枪”引起的意外事故已经发生。
“你的视频赶紧下架吧,存在诱导孩子之嫌,我的孩子就是在学校被其他小孩用这个改装工具伤了眼睛,正在索赔中”——尹先生这样的发言,在某“笔枪”教程视频下的上千条评论中,尤为扎眼。
尹先生的大儿子在午休结束后至下午课程开始前的这段时间与同学玩角色扮演游戏,嬉戏打闹之间突然遭到一名同学用“笔枪”对着眼睛弹射。
“孩子左眼立刻出现流血症状。送往医院之后,医生诊断结果显示,眼角膜破裂,需要紧急实施眼角膜缝合手术。”尹先生介绍说,住院期间,他的大儿子的视力一度降至0.2,被评定为二级伤残。
“学校里玩这种改装‘笔枪’的小孩很多。”事故发生之后,尹先生到学校查看了监控视频,“从监控里看到,七八个男孩参与其中,我儿子躲都没地方躲,一个小男孩拿着自制的‘笔枪’,对着我儿子眼睛发射。”提起这件事,尹先生至今仍然感到愤慨,虽然经过矫正之后,他儿子的视力已经恢复到0.8或0.9,但成年以后随时都有青光眼伴发的可能性。
平台应为“手工教学”视频设立红线
当前,大量用文具(中性笔)组装“笔枪”的教程视频出现在各大社交平台上,还获得了较高的关注度,那么,用文具组装“笔枪”能否被简单地定义为“文具改装”?是否应该对组装“笔枪”类视频进行规制?围绕这些问题,《法治日报》记者采访了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未成年人学校保护研究中心副主任任海涛。
记者:从对未成年人的引导效应来说,这类视频应该如何定性?
任海涛:引导未成年人将文具改造成“笔枪”的教程视频,从对未成年人的引导效应方面来说,应当定性为不良导向内容。这类视频表面上以“创意手工”作为包装,实质上可能引导未成年人尝试制作具有危险性的物品,存在明显的社会风险和伦理隐患。
从发展心理学视角看,未成年人尚处于认知发展的特定阶段。7岁至11岁儿童处于具体运算阶段,他们已经能够按照指令精确模仿动作,但缺乏对后果的全面预见能力;11岁以上青少年虽进入形式运算阶段,开始具备抽象思维能力,但其风险评估和自我控制能力仍不成熟。这种认知特点使他们在接触此类视频后极易产生即时模仿冲动,但却无法充分理解其中潜藏的风险,形成认知偏差。
更为关键的是,此类视频可能对未成年人的价值观形成产生深远影响。当文具被改造为具有攻击性的“笔枪”并被包装为“有趣”“创意”形式时,容易使未成年人形成错误认知,将具有攻击性的行为与“创造力”“个性表达”等正面概念关联起来,弱化对攻击行为的道德戒备。
记者:在社交平台上,“手工教学”视频是否应与这种“危险器具改造”类视频划定明确边界?
任海涛:的确如此。
从安全风险角度看,若改造后的文具具备明显伤害性,例如能够远距离发射尖锐物体的圆规改造、具备爆炸性的文具改装等,平台应当设立红线,限制此类视频的传播。这不仅是出于保护未成年人的考量,也是基于公共安全的普遍要求。
从社会伦理角度看,即使某些改造尚未达到明确违法程度,但若具有诱导攻击性行为的倾向,平台同样应该限制其传播。例如,将中性笔改造成迷你弓箭的视频,虽然伤害力有限,但这种导向本身就值得警惕。
从创意表达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平衡角度看,社交平台应当鼓励创意表达,但这种鼓励不应扩张至可能危害公共安全的领域。“手工教学”视频需要遵循基本的安全伦理底线,不能以“创意自由”为名规避社会责任。对此,平台应建立相应审查制度,避免未成年人接触到不适合其认知和判断能力的内容。
记者:视频作者或者相关博主作为传播主体应当负什么样的责任?
任海涛:创作者作为文具改造成“笔枪”视频的传播主体,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和道德责任。创作者享有创作自由,但这种自由的边界是,创作内容不能对公众特别是未成年人产生不良影响。
一方面,创作者应具备内容影响评估意识,在内容生产前,创作者需要充分考量视频可能的受众群体和潜在影响,尤其是针对未成年人群体,创作者更应认识到,自己的创作不仅是单纯的技术展示,还包含着价值导向和行为引导;另一方面,创作者需要承担社会责任与法律义务,互联网时代的内容创作者不再是简单的个人表达者,而是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公共角色,内容创作者应遵守未成年人保护法、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
具体来说,创作者应该评估文具改造过程中是否涉及危险操作(如削尖、加热金属)、成品是否具有伤害性、模仿者(特别是未成年人)是否可能因操作不当而伤及自身或他人等。对于可能存在危险的操作环节,创作者应在视频中添加明显的文字或语音警示(如“未成年人禁止尝试”“需在成人指导下进行”等),并说明不当操作可能导致的后果。
记者: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始终是基本原则,所以,平台是否应该采用算法、人工审核等方式对此类视频进行限制?
任海涛:平台在审核“手工教学”类视频时,应建立科学合理的界定标准,区分“创意DIY”与“危险器具”。
技术界定方法。平台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视频内容进行多维度分析,识别其中可能存在的危险元素,如特定结构(弹射机构、切割装置)、使用方式(瞄准动作、射击行为)等。同时,也可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分析视频标题、描述和评论区内容,识别潜在的危险。
制定综合评估指标。平台可从创作目的、使用材料、制作工艺、最终用途四个维度进行综合判断。创作目的是纯粹娱乐还是可能导向攻击性行为;使用材料是否包含锋利、坚硬或具有弹性势能的危险部件;制作工艺是否涉及高风险操作;最终成品是否符合实际功能与是否存在可能的误用风险。举例而言,将圆规改造成具有瞄准功能的弹射装置,其创作目的明显指向攻击性用途;使用了具有较强弹性的橡皮筋和尖锐的金属部件;制作过程可能涉及改造金属尖端;最终成品具备远距离伤人潜能。这类视频显然超出了“创意DIY”的范畴,应归入“危险器具改造”类别。
建立专家介入机制。对于难以界定的边缘案例,可引入安全专家、教育心理学家等第三方专业人士参与审核决策。通过多方评估,确保平台的界定标准既不过于宽松导致风险内容泛滥,也不过于严苛限制正常的创意表达。
记者:在尊重创作者创意的前提下,平台如何引导未成年人观看此类视频?
任海涛:平台在尊重创作者创意的同时,应针对未成年人制定特殊保护措施。可以实施智能识别与弹窗提示。通过用户画像技术识别未成年用户,当其尝试观看包含潜在风险的文具改造视频时,系统自动弹出风险提示窗口,提醒潜在危险并建议在成人陪伴下观看。构建专属内容池。平台可为不同年龄段的未成年人定制安全可靠的内容库,确保他们接触到的手工创意内容既有趣味性又不存在安全隐患。这种专属内容池应由专业团队负责筛选和更新,定期引入新颖且安全的创意内容,满足未成年人的创造力发展需求。